寻乌县为什么设立在长宁镇而不是在南桥澄江镇?
…历史沿革与“称土选县址”的故事。文/子夜
🌸寻乌县历史沿革🌸
●明朝万历四年(1576年)以前,寻乌属安远管辖。
●明朝万历四年(1576年)析安远黄乡堡、双桥堡、南桥堡、八富堡、腰古堡、项山堡、劳田堡、滋溪堡、石痕堡、寻邬堡、大墩堡、桂岭堡、水源堡、三标堡、石磎堡等15堡建县,取“长宁久安”之意,定名长宁县,择石溪堡的马蹄岗为县治所在地,属赣州府领辖。
●清沿明制,属赣州府领辖。
●民国元年(1912年),废赣州府,各县直属江西省。
●民国三年(1914年)冬,长宁县属赣南道领辖。是年,因避四川省同名的长宁县,县名长宁改为寻邬。
●民国十七年(1928年)3月25日,寻邬县党组织领导发动农民暴动,宣布成立寻邬革命委员会,属赣粤革命根据地之一。
●民国十九年(1930年)5月,工农红军占领县城,成立县苏维埃政府,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。
●民国二十年(1931年)合并为蕉平寻县,蕉(广东省蕉岭县)、平(广东省平远县)、寻(寻邬),属闽粤赣苏区特支东江西北分委。
●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复称寻邬县,国民政府把江西划分为13个行政区,寻邬属第十三行政区。
●民国二十二(1933年)年9月,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粤赣省。
●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2月,寻邬、安远合并为寻安县,仍属粤赣省。同年9月,寻邬、会昌、安远合并为会寻安县,直属中央苏维埃政府办事处。同年底,县境被国民政府占领,复名寻邬县。
●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寻邬属第四行政区。
●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8月27日,寻邬解放,成立寻邬县人民政府,属宁都分区。
●1952年9月6日,撤消宁都分区,并入赣州专署。
●1954年5月25日,撤消赣州专员公署,成立赣南行政公署,寻邬属之。
●1957年,改革生僻字和繁体字地名,县名寻邬改为寻乌。
●1964年5月15日,撤消赣南行政公署,恢复赣州专员公署,寻乌隶之。
●1968年2月赣州专区改称赣州地区,寻乌县属赣州地区。
●1999年7月,撤销赣州地区,设立地级赣州市,寻乌县属赣州市。
🌸“称土选县址”的故事🌸
在寻乌县诞生的传奇故事中,蕴含着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。昔日,这片土地隶属于安远县,是其东南一隅的十五堡之地。明朝初年,为抵御盗匪侵扰,南赣巡抚周南上书朝廷,招募并安抚叶芳为千总义官,将其安置于黄乡堡的溪尾村,以此作为根基。随后,南赣巡抚王守仁启用叶芳率领的“黄乡兵”平定匪患,不仅成功剿灭了南赣地区的各路土匪,还协助平定了南昌宁王的叛乱。自此以后,叶家军成为了历届南赣巡抚倚重的治安力量,八十余年间,他们作为一支民团武装,威名远播,令贼匪闻风丧胆。叶家军的首领,叶芳及其后人,在平定江、广、福三省山贼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。
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,南赣巡抚虞守愚向朝廷奏请,在黄乡堡的田背牌设立安远县黄乡巡检司,由叶家军首领叶金(后由叶序继任)担任副巡检司职务(从九品)。三年之后,副使薛甲在此地建造了司城(今位于晨光镇的司城村)。然而,叶家军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,双方时常因琐事产生摩擦,甚至对抗。江一麟担任南赣巡抚时,巧妙设计,成功歼灭了叶家武装,并与赣州知府一同奏请朝廷,设立新的县治,命名为长宁,寓意长治久安。
然而,在选定县址的问题上,地方与官府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。地方主张将县治设在黄乡巡检司的司城里,而官府则因司城与叶家军的老巢溪尾仅一山之隔,担心残余势力众多,因此将司城排除在外。
为此,官府派人四处寻找适宜之地,最终发现石磎堡的马踶岗(今县城马蹄岗)是一处风水宝地,且岗下有一条小河。但地方乡绅对此表示反对。面对双方的僵持局面,官府想出了一个“称土”定址的权宜之计,声称:“为新县长宁长久计,衡两地土之重实,故以‘称土’为准。”
令黄乡堡的绅士们始料未及的是,石磎堡的主事者暗中在泥土中掺入了乌砂。当两地分别带着两升土前往安远县衙过称时,结果一出,石磎堡的土竟比黄乡堡的要重一些。于是,“一称定乾坤”,石磎堡马踶岗被确定为县治所在地。
据《长宁县志》记载,县治城池周长四百六十二丈,面积约三百亩,设有四门:东为春旭门,南为弦歌门,北为阜成门,县衙则设立在西井。然而,民国三十年(1941年),城墙被拆除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因与四川的长宁县同名,该县被改名为寻邬县,得名于城东的寻邬水。1957年,因“邬”字生僻难认,又改名为寻乌县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五百年间,沧桑变幻,称土选县址在中国历史的行政治理上堪称特例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建县后,寻乌县确实迎来了近五百年的安宁与祥和。在革命战争时期,寻乌更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,毛**、朱*、邓**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伟大的革命足迹。毛**在寻乌写下了著名的《寻乌调查》和《反对本本主义》等篇章,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。
评论 0